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悬疑+青春,不过分烧脑但足够“灼心”丨《胆小鬼》终评

2024-11-11 05:45 来源:儒文网 点击:

悬疑+青春,不过分烧脑但足够“灼心”丨《胆小鬼》终评





文 │ 尢尢

今日,改编自郑执原著长篇小说《生吞》的青春悬疑短剧集《胆小鬼》正式迎来会员收官。该剧由柠萌影业出品、优酷联合出品,郑执编剧,张晓波执导,欧豪、王砚辉领衔主演,王玉雯、周依然、侯雯元主演。目前豆瓣评分稳定在7.6,算是今年为数不多的口碑悬疑剧之一。

但作为一部将悬疑浸泡在青春氛围里的非典型悬疑剧,《胆小鬼》有点不太一样。它并没有像传统的悬疑题材一般,将视线专注于悬案本身,反而是把更浓郁的笔触放在了“描绘一个普通的命运悲剧”上。

尤其随着秦理、黄姝、王頔、冯雪娇四位主角团的故事被抽丝剥茧地铺开,观众们也跟着他们体会了从亲密无间走到形同陌路的虐心过程。在时间的刻刀下,青春成长的代价和重量呼之欲出。正如弹幕中所呈现的那样,善恶、悲苦、心疼、生气等带有内心感悟和极致情绪向的关键词汇,已然成为《胆小鬼》所塑造的重要观感之一。

《胆小鬼》正在用缓慢渗透出来的“灼心”取代“烧脑”,讲述一场发生于东北的残酷青春记忆。在这之中,观众观感也由强反差引起的感官刺激,逐步进阶到情感共鸣后的反思与回味。

‍青春滚烫,命运灼心

《胆小鬼》的整体叙事脉络,在时间线上采取了三线并行的方式:1999-2000年四小无猜由亲密到疏离;2001年黄姝被害,“黑白”界限划分明显;2011年黄姝模仿案出现,众人重新正视十年前的悲剧因果。

该剧在开篇即给出2011年秦理失聪后的世界线,并在前4集的内容里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黄姝之死前置,一路多处埋下伏笔勾起观众对于“美好少年为何凋零颓败”的强烈好奇,给足了悬疑剧中不可或缺的“强反差”。

但透过整体剧情可以了解,由四小无猜构成的美好回忆大概占到全剧将近一半的篇幅。无论是围绕在秦理、黄姝、王頔、冯雪娇他们四人之间出现的友情、爱情还是快乐和痛苦,都作为真实存在于每个观众青春里的一种映射,给《胆小鬼》蒙上了一层少年青春里独有的暖色调。

在这之中,秦理奥赛失利、黄姝被劝退、秋游黄片事件、锅炉房爆炸等桩桩件件发生在青春过往中的闪现,都与2001年和2011年两条现实时间线的沉重和破碎构成了对比讲述,让观众在稀疏平常的青春记忆里,感受命运的捉弄和所谓人生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胆小鬼》会执着地将同名曲《胆小鬼》作为重要ost穿插在关键剧情之中。因为轻快的节奏和细腻的歌词不仅可以为他们渐行渐远的友谊悼念,也足以唤醒观众们年少记忆中的真切情感。同时,在“胆小鬼”的形成过程里,写满悲伤的命运之河也在难以抵挡地向前流淌。

而与观众一同见证美好的破碎、体悟青春的重量,也是《胆小鬼》的主创们感受成长、描写命运的方式之一。

郑执作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双雪涛、郑执、班宇)之一,具有很强的个人作品风格。此次亲自担任编剧与导演张晓波(代表作《三十而已》《小舍得》)一拍即合,共同在作品中直面并挑战自我内心的“胆小鬼”。

另外《胆小鬼》的氛围营造,也是其充分描绘青春悬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该剧的语言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东北的景、东北的话和东北的小镇独有的破碎与浪漫”,无论是巨大雕塑营造的工业氛围压迫,还是砖房雪湖带来的肃杀萧索之感,都离不开美术指导王竞(代表作《小欢喜》《山海情》)的点子。

从最终的播出效果和观众反馈来看,当各方面的氛围烘托给足,观众的确更容易走进四小无猜美好但灼心的青春故事里。

没有谁是天生“胆小鬼”

从片名到主题曲,“胆小鬼”三个字贯穿了全剧,这其中有明喻有暗比、有批判有浪漫,但更多的似乎是由青春成长的重量而引发的思考:为什么你我皆是“胆小鬼”?

在剧中,王頔曾以一篇《黑白战争》获得新思想作文大赛的决赛名额。文章的开头,他这样写道:“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跟这个世界,打一场灵魂的争夺战,非黑即白。”但在四小无猜中,王頔和冯雪娇最终还是“白不抵黑、服输告饶”。

王頔和冯雪娇作为秦理和黄姝命运悲剧的见证者、参与者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加害者,都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来自社会规则的残酷同化。

首先,王頔作为秦理最要好的兄弟,不仅在面对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压力时,写下了隐瞒真相、污蔑秦理的自述书,而且在友情和爱情面前都走向了逃避和懦弱。而冯雪娇也在闭口不谈秦理代替自己去锅炉房值班的事实中,对秦理的命运悲剧选择视而不见。正因如此,两人才会在十年后再度重逢时,对曾经的美好始终心怀愧疚。

尤其当时间线的并行叙事构成交叉对比时,当曾经那个喜欢吟诵狄金森诗歌“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便没有白活一场”的才气少年,转而成为“你说这世上有完全不自私的人吗?如果有,我们就是坏人。如果没有,那我们就是普通人。”平静接受自己已成为被社会同化的“胆小鬼”时,王頔认命了。

可是,没有谁是天生“胆小鬼”。王頔和冯雪娇的“勇敢”,是在学校迫于权势发出不公正的威胁下、家人出于保护而选择独善其身的考虑下、普通人自私的天性下,被消磨殆尽的。对比起始终同命运和社会不公据理力争、虽节节败退但仍不失本心的秦理和黄姝来说,这份青春邮递的成长代价未免太过灼心。

正如导演张晓波和原著作者兼编剧郑执等主创想要向观众传达的那样,“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把胆小鬼踩在脚下。”透过这种鲜明的对比,他们无疑做到了。观众不仅捕获了青春的思考与重量,也将在《胆小鬼》中更加体悟到,在面对不可避免的怯懦时“勇敢”两个字的意义。

青春悬疑,靠什么抓住观众?

《胆小鬼》摒弃了传统悬疑剧里案件先行的创作逻辑,把青春题材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共鸣摆在了最前头,进一步从青春和悬疑两个领域实现了横纵拓展。

但其实早在今年之前,柠萌影业与悬疑短剧还处在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状态。柠萌影业为人所熟知的制剧能力,大多体现在现实主义题材上,比如家喻户晓的“小系列”,《小敏家》《小舍得》《小欢喜》《小别离》,以及《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专注家庭生活、教育、女性成长等领域的爆款剧集。除此之外,还有体育竞技剧《超越》《陪你逐风飞翔》等多种题材,但都基本以长剧为主。

不过自从今年年初《猎罪图鉴》横空出世,给内卷中的国产悬疑短剧撕开了一个全新视角之后,柠萌影业便算是正式入驻悬疑和短剧赛道,不仅以“美学+女性”的独特切入来促进悬疑短剧的内容创新,而且还在刚刚收官的《胆小鬼》中,进一步发掘了“悬疑+青春”的创作潜力。

《胆小鬼》虽然只是柠萌影业在悬疑短剧赛道中的第二次尝试,但不难看出,该剧在创作时仍然坚持了柠萌一贯强调的“记录时代,记录生活,影响社会,抚慰人心”的使命愿景。

尤其是《胆小鬼》较为尖锐地将社会规则与时代情绪对青少年勇敢和反叛精神的抹杀进行了大胆切剖,同时还从人性的层面上对命运悲剧和人生抉择进行了描绘探讨,这对于往往被伤痛与怀旧包裹着的青春题材来说,的确不失为一种“悬疑+”趋势下的内容创新。

与此同时,作为悬疑赛道上的写实风来说,更是离不开“代入感”,上一部靠着情绪震荡与内容灼心而引爆口碑的还是《沉默的真相》,而《胆小鬼》作为悬疑领域的又一部口碑佳作,不仅进一步从青春的角度给悬疑题材升维扩容,而且还成为了又一部“灼心”代表,毕竟直面人性的呈现无论在何时何地几乎都是振聋发聩、能够引发观众共情与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