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阳明心学」六祖所说的“烦恼即菩提”该怎么理解?

2024-11-14 08:31 来源:儒文网 点击:

「阳明心学」六祖所说的“烦恼即菩提”该怎么理解?

昨天看到有位朋友在抖音上问,六祖所说的“烦恼即菩提”该怎么理解?其实“烦恼”也好“菩提”也罢,都只是表相而已,其本质是什么?就是“缘起”,这个在唯识里面,叫做“依他起”。

“依他起”这个概念,我们前面曾不止一次介绍过,它和“缘起”是一回事,讲的都是万法无自性的一面,“依他起”就是依靠其他的条件聚合而成,既然是“依他”,自然是无自性,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无自性就是“空”。

但大家也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既然是“空”,就是什么也没有,错了,这个“空”指的是自性空,自性空并不等于作用也空,就像我们做梦一样,虽然我们都知道梦是假的,但真当我们处于梦中的时候,就无法摆脱它的影响,理由很简单,因为梦中的我们,并不知道梦是假的。

就是说,当我们不知道一个东西是假的时候,那它就一定会对我们产生真实的作用,于是“烦恼”和“菩提”就产生了,比如说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个世界虚幻不实的一面,那就势必会对它有想法,而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各种“烦恼”就会出现。

如果我们按照圣人的教化去修习止观,就会逐渐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菩提”就会出现,此时各种烦恼自然就会消除,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烦恼”还是“菩提”,对我们的影响都是真实的,想想我们现实中的各种困扰,再想想每天的梦醒时分,我想朋友们应该瞬间就能明白。

上一次我们在“阳明心学专栏”中提到了《辨中边论》中的两首颂词,其中第一首已经介绍完了,下一次更新,就会为大家介绍第二首颂词,这首颂词中就明确地讲:“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比如还是“烦恼”和“菩提”,因为二者皆无自性可得,所以都是“非不空”,从这个角度讲,“烦恼”即是“菩提”,二者无有差别,但若从它们的作用来讲,“烦恼”能令我们堕落,“菩提”则能令我们觉悟,二者区别明显,且都真实可见的,所以又都“非空”。

此由可见,经典中的任何表述,都是有语境的,有时需要好几句话,有的甚至是整个一部经典,才能完整地表达出一个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经典时,遇到搞不懂的文句,一定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它的语境去理解,千万不要孤立地去做解析。

另外这位朋友还提到了“方便即究竟”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弄清楚两个概念,第一“方便”是什么?通俗来讲就是圣人机动灵活的教化方法,因为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所以叫做“方便”。

其实说穿了,这个“方便”追求的就是实效,甭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意思就是你甭管我怎么说,只要你能听懂,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就行了,这个就是“方便”。

第二“究竟”是什么?就是彻底的意思,什么彻底?就是问题彻底解决了,我教你的方法在别人看来可能感觉不太高级,那我不管,那只是他的感觉而已,再说了,这个方法又不是为他提供的,所以他怎么感觉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我的目的是要“方便”你,只要能帮你解决问题就行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切的“方便”皆是“究竟”,因为它针对某个具体的对象绝对管用,但不具普遍适应性,人一换,方法随之也换,总之就是为了“方便”,所以“方便法门”,这个“方便”讲的就是这个,即以追求实效为唯一目的的方法。

现实中我们如果能掌握这个“方便”的原则,那绝对不得了,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声情并茂讲了一大通,但听的人却无动于衷,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一个方法的问题,你的话术很熟练,也很标准,却不能“方便”听者,所以这个实效就大打折扣了。

由此可见,学习释家经典,并不一定是为了修行,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方法论,经常阅读这一类经典,对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可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