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中国仅存的“一妻多夫”村,兄弟共娶一妻,生下的孩子一视同仁

2024-11-26 02:54 来源:儒文网 点击:

中国仅存的“一妻多夫”村,兄弟共娶一妻,生下的孩子一视同仁

古代的婚姻制度历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直到1950年才彻底废除,距今不过短短70余年。而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一夫多妻的传统如同烙印一样践踏着女性的尊严。在《清稗类钞·讥讽类》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夫多妻,为数千年来之旧俗,其见于《礼记昏义篇》者,则若周之天子有后一、夫人三、嫔九、世妇二十七、御妻八十一,可谓伙矣。而诸侯、大夫、士庶,亦莫不有妾。晚近富贵之家,恒有姬侍,多者至数十人,粤中尤甚。”足见这种陋习到近代依旧非常普遍,不过句中“晚近富贵之家”才是根本,寻常百姓之家大多还是维持一夫一妻的制度。其实,古代还有一种与此相反的婚姻习俗,而且延续至今。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尤其是许多少数民族依旧保持其古老的传统。在滇川两省的一个交界处上有一个素有“鸡鸣两省五县”美称的俄亚大村,这里被山河环绕,人迹罕至。也正因其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才使得村里的两百多名俄亚大村民依旧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其婚姻习俗就有多种制度。如一夫一妻、多夫(兄弟)一(共)妻、多妻一夫、不落夫家、“阿达”走婚等等。

虽然是一妻多夫但与我们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却有着根本区别。后者是男尊女卑封建等级制度下“晚近富贵之家,恒有姬侍”的体现,而前者却并非如此。据学者考证,一妻多夫的出现是源于时人的经济条件,一般先由家中的兄长娶妻,生活一段时间过后,弟弟再慢慢融入兄嫂的婚姻关系。受限于家庭财力,无力承担各娶一妻的经济重担,于是将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观念融入到了婚姻习俗当中,以此来共同支撑家庭。在一妻多夫的习俗中,兄弟之间也都有互相忍让或回避的礼节。与此同时,也存在兄故后,弟纳嫂为妻及弟亡后,兄纳弟媳为妻的情况。虽然这样的情况在旧社会中为数不少,但并没有因此而遭到非议。

而这种特殊习俗中生下的子女,在父母关系中也并非外人所想的那般复杂。通常以加入婚姻的先后顺序称呼其他们大爸二爸三爸。在这种环境下,家庭的生计由兄弟全权承担,或者一人专门负责照顾妻子,或者轮流外出干活。

而这样的习俗除了俄亚大村,在云南西藏交界地区、三江并流怒江大峡谷某些地区同样存在,怒族藏族纳西族互相通婚及兄弟婚等情况也不少见,在世界上也有许多贫困的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习俗。总的来说,人类是适应环境而生,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下产生的特殊习俗应当受到客观地看待而不是非议。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祖国的光芒普照,这些因为生活所迫而遗留的习俗也终将逐渐沦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