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中国古代实战兵器之锁子甲

2025-01-19 12:39 来源:儒文网 点击:

中国古代实战兵器之锁子甲

我国铁铠的出现比皮甲稍晚,但凭借出色的可加工性与防护能力,它从汉朝开始就在古代华夏军队的甲胄装备史上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锁子甲

关于锁子甲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起码在公元前5 世纪,斯基泰人就发明了锁子甲;一说锁子甲是由凯尔特人发明的。锁子甲,这种舶来品,顾名思义是由铁丝曲环,环环相扣而成的一种柔性金属铠甲。锁子甲的结构看似简单,其实制作过程相当繁复。单层锁子甲在编织时,遵循“二挂一”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先根据甲衣尺寸,预先组装若干三环组,用小于铁环直径的横杆将这些三环组中的两环穿连固定,而后以单个铁环将三环组中未被固定之剩余一环两枚一组连缀,而后再朝单枚铁环上穿两枚铁环,接着又以单枚铁环连缀。如此反复直至锁子甲最终成型。

单层锁子甲

双层锁子甲在编织时,则需要遵循“三挂一”原则,过程也相应要繁复许多。先取一个四环组,以横杆穿过其中三环将之固定。锁子甲的优点很明显,铁环连接的锁子甲不同于铁片穿缀的札甲,纺织式的编织结构使得穿着更为舒适,同等重量下,能够防护更多的面积,而且透气性良好,打理保养简便。

比如《晋书·吕光载记》记录前秦征西域时,遭遇的龟兹军,“便弓马,善矛矟, 铠如连环,射之不入”。说明传统样式的箭矢,在突然遭遇锁子甲的时候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当然,如果将锁子甲铁环缩小,那么它的甲面会越发致密,防护效果越好,但是这样也就基本等于放弃了锁子甲轻便舒适的优点,而且其防御力依然比不过札甲。因此,虽然锁子甲在唐代就被列入十三甲式之一, 但装备量并不多。

在元代,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在这个过程中元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大量锁子甲,并将之应用到皮甲、札甲上作为防护组件。明代甲胄因深受元代影响,并且掌握了四孔拉丝机技术,明军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锁子甲,据明《武编》记载,当时明军“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战裙,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

清代铁网甲,实际上也是锁子甲,但是比常规锁子甲编织方式更简单、重量更轻,当然防护力也差些。在《清会典》中,清军铠甲共有明甲、暗甲、棉甲、铁甲四种形制,这里的铁甲专指锁子甲。其款式形同满人马褂,前开对襟小圆领,袖口为马蹄袖样式以便遮护手背,为护军营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