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西安市情概况

2024-11-05 07:43 来源:儒文网 点击:

西安市情概况

一、西安古称长安,“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自西汉起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城市。西安是中国西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明确建设的3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国家中心城市,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全国第四届、第五届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二、地理位置: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42′—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区、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204千米,南北宽116千米。

三、行政区划:下辖11个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2个县(蓝田县、周至县)、7个国家级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

四、人口及土地面积: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020.35万人;全市总面积10752平方公里(含西咸新区)。

五、历史沿革: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雏形。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又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都城。

“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元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镇守这里,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西安也是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民国十六年(1927)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民国十九年(1930)11月8日,陕西省政府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3月5日,国民党确定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并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但西京市政府始终未成立,后西京筹备委员会撤销。民国三十三年(1944)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民国三十六年(1947)8月1日,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之后,西安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54年6月改为省辖市;1984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计划单列市;1992年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01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六、地貌: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七、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霖明显。年平均气温13.1℃—14.3℃,最冷1月平均气温-1.2℃—0.5℃,最热7月平均气温26.5℃—27.0℃,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8.3—718.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明显降水高峰。年日照时数1595.6—2035.8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常年盛行东北风,周至、鄠邑区、长安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北偏东风,蓝田为东风。

以上信息来源于西安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