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

2025-04-28 02:51 来源:儒文网 点击:

青山处处埋忠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

八宝山(原名黑山),位于北京西山山前平原上,因山周边出产大白、青灰、红土、坩土、黄浆、板岩、砂岩、马牙石等八种建筑材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山上曾经建有多座寺院,人们便取意佛家的八种圣物,将此山称为“八宝山 ”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50余亩,是我国声名最著,规格建制最高的园林式公墓。

清朝太监李莲英

八宝山实际是京西郊鲁谷村的一片土丘,早期就是当地百姓的墓地。明清时期这里聚集了众多的离宫太监,他们在这里了却残生,死后也被葬在这。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太监在八宝山居住。究其原因,是因为八宝山上有明代著名太监钢铁的墓,还有明永乐皇帝为其赐建的褒忠护国祠,这是宦官们的荣耀。再者太监没有后代孤身一人,真正能得到皇帝青睐大红大紫的,有钱为身后事安置产业的,屈指可数,大多数的太监离宫后没有安身之所,只能寄住在寺庙。

褒忠护国祠

八宝山明代太监墓的主人钢铁,原名叫刚炳,早期是明太祖手下的一员武将,武艺甚是高强,后来随燕王朱棣起兵,直到护其登上皇位,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永乐皇帝很是宠信钢炳,常常深夜命其进宫,为了避嫌自净其身,任司礼监太监。后来鞑兵犯境,钢炳重登战马赴边作战,不幸殉国。永乐皇帝念其忠烈,赐名钢铁,在八宝山上建墓,后又为了保护墓园建了褒忠护国祠。

褒忠护国祠原大门

太监刚铁受到皇家这么大的褒奖,成为后世太监的榜样,所以明清两朝那么多的太监在任时捐资维护八宝山,离宫后去那生活。直到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褒忠护国祠改建为忠烈祠,用来供奉牺牲的国军将士灵位。忠烈祠共占地80亩,有殿堂、房舍57间,附属房舍84间。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年末时,周恩来总理感念为国捐躯的无数先烈没有正规庄严的安息之地,便召集北京市的副市长吴晗等人,在近郊择一地建设革命公墓,关于对革命公墓地址的要求,周总理这样指示:“北京附近我不太熟悉,说不出哪里好。我想一是不要太远,交通要方便,今后群众还要去搞纪念活动;二是环境要美,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再有就是尽量不占用农田。”接到命令的吴晗等人不敢怠慢,随即带人四处勘察,最后定置八宝山。

选定八宝山作为革命公墓建设地后,人民政府发布了征用公告,对褒忠护国祠及其周围的土地冻结征用,妥善安置生活在这里的太监。起初,这里的太监对此很是抵触,认为是强行霸占他们的安身居所,工作人员反复宣讲政策,另选住处安置他们并发放补贴,这才顺利腾退。聘用著名建筑师林徽因主持设计,她不仅参与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和改进,可谓是一代才女建设大师。后来林徽因去世也被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她的丈夫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

林徽因墓

任弼时墓

褒忠护国祠的部分建筑被改建为骨灰堂,供人们举行安放悼念的场所,周围的土地划分片区作为墓葬区,正式命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最先移葬革命公墓的是1927年被杀于北京安定门外箭楼西边的烈士王荷波和另外17个烈士。1950年,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任弼时病逝,下葬公墓东部地区,被人们称为八宝山革命第一墓。除了对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外,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各领域知名人士也葬在了这里,这其中还有外国人,像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马海德等等,去世后都选择葬在这里。

1970年,北京市革命公墓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特殊时期,八宝山革命公墓遭到了破坏,部分名人墓破坏严重,甚至是被夷为平地。改革开放后,国家投入资金重新规划建设,扩大公墓面积,建设多个悼念场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