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网 > 杂谈 > 正文

​考古发现最早的“辽宁人”距今26万年,来自营口大石桥

2025-03-21 05:03 来源:儒文网 点击:

考古发现最早的“辽宁人”距今26万年,来自营口大石桥

根据考古发现,如果按照骨骼完整度来讲,她是在辽宁地域内发现的最早“辽宁人”,22岁左右,距今26万年。这位被考古学者命名为“金牛山人”的古人类,透过其骨骼,可以窥探出当年“辽宁人”的模样。

复原的金牛山人

1984年,位于营口大石桥市的金牛山遗址在全世界考古界“爆红”。这处古人类遗址位居当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名列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其实,在金牛山遗址“爆红”的10年前,省考古队就开始对这处遗址发掘了。

1973年,在全省文物普查期间,营口市的文物干部杨庆昌到金牛山进行调查时发现了肿骨鹿的化石,他迅速将这一情况反映给省考古部门。1974年,辽宁省博物馆及营口市、县文化局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指导下,组成了金牛山联合发掘队,开始对金牛山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金牛山人头骨

那么,距今26万年的这位“辽宁人”长什么样呢?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社会公共服务部负责人李霞这样解读金牛山人信息——这是一名20岁至22岁的青年女性,身高约1.68米,体重约78.6斤。她的嘴部明显前伸,具备猿人的特征。她的上肢和手还非常原始,不能像现代人那样灵活地从事各种活动。下肢虽然已经具有了现代人的形状,可以直立行走,但前行时仍有点屈膝。

虽然我们将金牛山人称之为“人”,但实际上,当时的“金牛山人”在与猛兽搏斗中时常处于劣势。

曾参与辽宁“三山一洞”考古发掘、如今73岁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傅仁义举了一个例子,金牛山遗址中曾出土3具较为完整的洞熊骨架化石,但同一个地层中并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遗迹和遗物。这说明,这个山洞在当时是被洞熊占据的,而当时的古人类已经被洞熊赶出了山洞,另觅他处居住。由此可见,当时的古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一员,也会被驱赶、被猛兽猎杀,远非今天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金牛山人与同一时期的北京猿人存在很多不同,由此可见,古人类的进化较为复杂,并不是同一时期的进化速度就是一样的。比如,金牛山人头脑比较发达,但四肢却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北京猿人则是四肢发达,脑容量发育相对滞后。

当年发掘出土金牛山人骨骼

记者了解到,地处中国东北南端,环黄、渤海北岸的辽宁境内的辽河流域,从几十万年起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这片土地以其多姿的地貌形态和适宜的古生态环境,成为远古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重要地区。

营口金牛山

古人类多以天然洞穴为居,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手段,制造简陋、粗糙的打制石器,学会使用火和控制火种,他们凭借简单的工具和集体的力量,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及野兽猛禽进行顽强的抗争,渡过了开拓洪荒的人类童年时代。迄今辽宁境内已发现10余处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和80余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辽宁古人类学和远古文化的研究在我国和东北亚北美地区占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人类的迁移和分布以及研究人类起源发展和各阶段人类体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来源:北国·辽宁日报

编辑:崔陶然